这套丛书只是我们顺应历史要求的一点尝试,编写团队勉力为之,但因为自身修养和能力所限,丛书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当初的设想,于我心有惴惴焉。目前能做到的,只是自尽其心,把编撰和出版当做是自我学习的机会,一面希冀这套书给读者朋友提供一点帮助,能够使更多的人亲近传统文化,一面祈愿借助这个平台,与更多的同道建立联系,切磋交流,为更符合时代要求的贤才和著作的出现,做一颗铺路石。
刘海滨
2019 年 8月 30日,己亥年八月初一
导读
袁采(生卒年未详,或说 1140 ~1195,或说 1140 ~1192 年以后),字君载,南宋两浙东路(今浙江)衢州府人。宋高宗绍兴年间在杭州太学读书,宋孝宗隆兴元年(1163)取得进士身份。此后历任萍乡县主簿(掌管文书簿籍),乐清县、政和县、婺源县知县(掌管一县的政事),监登闻鼓院(掌管接受文武官员与士民上书)。他的弟弟袁伟、儿子袁景清,在宋宁宗开禧元年(1205)登同科进士。袁采为官“以廉明刚直称,谕民绳吏,皆有科条”。祝禹圭称其“廉而近公,公而过刚,勤而苦节”,当时人认为是实录。杨万里也曾称赞袁采为“三衢儒先,州里称贤,励操坚正,顾行清苦,三作壮县,皆腾最声”。
袁采为官之外,也以学术知名,而其学术与现实紧密相关。袁采留心地方政府和社会事务,以古鉴今,撰写了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著作,包括《乐清志》十卷、《袁氏世范》三卷、《欷歔子》一卷及《政和杂志》《县令小录》《阅史三要》《经权中兴策》《千虑鄙说》《经界捷法》《信安志》,今仅存《袁氏世范》和诗文五篇。
《袁氏世范》作于袁采任乐清知县时,宋孝宗淳熙五年(1178)成稿,宋光宗绍熙元年(1190)刻行于世。此书本名《俗训》,但是给此书作序的刘镇认为,此书不仅可以施于乐清一县,而且可以“达诸四海”;不仅可以行之一时,而且可以“垂诸后世”,因此建议将书名改为“世范”。于是,这本书就以《袁氏世范》为名著称于世,成为和颜之推(531 ~约597)《颜氏家训》并称的中国古代两大家训。
当代美国汉学家包弼德先生在其名作《斯文:唐宋思想的转型》中,更从唐宋转型的大视野,将《颜氏家训》与《袁氏世范》作了一个比较,认为这两本书分别标志了唐以前的门阀时代和宋以后的新儒家(即理学)时代,体现了士或士大夫(他们是政治和文化精英)的身份及其价值观的转变:士人从作为初唐以前的世家大族成员,转而为宋代的文官家族成员、地方精英;而士人追求的价值和职责,则从注重文化之学,转变为更强调伦理关怀,“袁采心中理想的士是一个伦理的人,而不是颜之推意义上的一个有文化的人”。这个比较,对我们深入理解《袁氏世范》有重要帮助。袁采的这种观念与其所在时代的理学理想也是相应的,理学集大成者朱熹(1130 ~ 1200)和袁采是同时代人。
袁采在绍熙元年的刻本后序中提到几类体裁的著作:第一类是理学家的“语录”,志在将自己的自得之学跟天下人分享,但是因为其中议论精微,一般人很难解悟;第二类是坊间的“小说、诗话之流”,这些作品重在表达个人感受,对社会教化没有什么裨益。另外还有第三类专门戒示子孙的“家训”,但其中所谈的内容不够全面、详细,流传也不广。因此,作者有志写作一种作品,不但有益于社会教化、内容全面而具体,而且表达通俗易懂,即兼顾通俗性、系统性和教化意义三者(同时也体现出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经典教义的传承和开展),这就是读者眼前的这部《袁氏世范》。
当然,值得补充的是,“语录”体著作(例如《传习录》)相对于典雅的文言著作,已经有追求通俗的趋向,而理学家本人也写作乡约、家训,如经过朱子修订的《增损吕氏乡约》,而王阳明、王心斋也写过家训类文章;又如,“小说、诗话之流”也有寓教于乐的各种形式,而且,文艺作品本身并不汲汲于直接教化,正是由此,才可能造就将艺术性与教化意义很好结合起来的文艺作品;后世 “家训”的范围逐渐扩大、流传也逐渐广泛,而袁采本人的《袁氏世范》也被归入家训类著作。